我国自2008年4月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本文统计了截至2014年1月份的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信息,供各行业相关人士参考。
1、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体情况
截至2014年1月,全国已评出1446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6290万m2,其中设计标识1342项,建筑面积为15014.17万m2;运行标识104项,建筑面积1276.07万m2
1446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一星级总计507项,建筑面积为7177.70万m2;二星级总计625项,建筑面积为6644.87万m2;三星级总计314项,建筑面积为2467.68万m2
1446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住宅建筑共计778项,建筑面积为11330.13万m2;公共建筑655项,建筑面积为4796.8万m2;工业建筑为13项,建筑面积为163.32万m2
1446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严寒地区共计77项,建筑面积1045.13万m2;寒冷地区445项,建筑面积5096.97万m2;夏热冬冷地区 664项,建筑面积7141.41万m2;夏热冬暖地区250项,建筑面积2751.09万m2;温和地区10项,建筑面积255.65万m2
1446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地域分布,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等因素,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河北等省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和项目面积较多。
从项目数量和面积上来看,2008至2010年,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和面积增长较缓慢,2011年至2013年增长速度很快,2013年的项目数量和面积与前五年的总和相当。其中,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的发展规模远高于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发展规模。
通过分析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与宏观经济因素的相关性,了解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数量与当地GDP的关 系最为密切,其线性相关程度高于其他几个因素,其次为当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后为当地人均GDP,最后为当地人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与国民经济 的关系是:当地GDP越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越高和人口越多,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数量越多。
根据以往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提供了详细技术应用数据的 项目进行统计(其中,住宅建筑171项,公共建筑139项),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的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住宅类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复层绿 化、地下空间利用、节水器具、非传统水源利用、预拌混凝土、水电燃气分类分户计量等技术的使用率较高;旧建筑利用、废弃场地利用、余热利用、可调节外遮阳 使用率较低;公共建筑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复层绿化、能耗分项计量、节水器具、分项计量水表、预拌混凝土、空调末端可调、无障碍设施等技术的使用率较高, 废弃场地利用、旧建筑利用、蓄冷蓄热、余热利用、热电冷联供等技术使用率较低。
2008-2013年所评标识项目中800多个项目提供了增量成本与年节约运行费用信息,其中,在剔除明显不合理的数据13项后,共统计841个项目的单 位面积增量成本,863个项目的年节约运行成本,以及782个项目的单位面积年节约运行成本。本报告对上述项目中不同星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增量成 本、年节约运行费用和单位面积年节约运行费用进行了分析。一星级住宅共统计161项,公建共统计158项,其增量成本均为27元/m2;二星级住宅共统计 228项,公建共统计151项,增量成本分别为77元/m2和128元/m2;三星级住宅共统计50项,公建共统计91项,增量成本分别为141元/m2 和309元/m2。
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单位面积增量成本均随着星级的增高而增加,同时,一星级住宅与公建的单位面积增量成本相近,二星、三星级公共建筑的单位面积增量成本远高于同星级住宅建筑。
2010~2013年的绿色建筑单位面积增量成本。可以看到,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在2011年达到一个峰值,从2011年以后,一星级和二星级住宅建筑的 增量成本变化不大,三星级住宅建筑呈明显下降趋势;3个星级的公共建筑增量成本每年下降的幅度都很大,其中,2013年三星级公共建筑的增量成本已接近 2011年的一半。
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星级建筑的各类技术的增量成本差别很大,影响增量成本的主要技术有室外铺装、围护结构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蓄冷蓄热技术、节水与非传统水源利用、室内环境控制、智能化系统等。
本报告统计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为评审依据的标识项目,其中住宅建筑249项,公共建筑230项。一般项与优选项达标情况如图12所示:
从上述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住宅类标识项目一般项中,室内环境、节地、节水、节材部分不达标项数较高;优选项中,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不达标项数较高,达 标项数较高的为节地、节能部分。公建类标识项目一般项中,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不达标项数较高;优选项中,节能、节地、室内环境不达标项数较高,但达标 项数较高的也为节能、室内环境、节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