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强标即将出台 或对绿色建筑影响深远
有报道近日称,住建部有望于10月份出台建筑节能的强制标准,作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意见的配套实施措施。此前,北京、上海等地已率先出台地方强制标准。业内人士认为,这将对建筑节能市场格局带来深刻影响。
“建筑节能强标”大势所趋
国内建筑节能行业领军企业-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工、节能技术中心总经理徐珍喜认为,“该标准的出台会对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对建材、外墙保温以及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将带来更多机会。”据报道,此前北京、上海等地已率先出台有关建筑节能地方强制标准,推行更严厉的“建筑节能强标”将是大势所趋。
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国家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专家指出,新型城镇化应是绿色、低碳的城镇化,这为我国建筑节能产业提供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军表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预示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绿色人居和建筑节能产业巨大的发展机会。”
数据显示,2011-2013年,每年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可达5000亿-5600亿元。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我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任重而道远,目前有4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约三成(130多亿平方米)需节能改造,预计今后10年产值可以达到1.5万亿元。
徐珍喜预测,节能产业在2015年将能达到7000-8000亿的规模。他告诉记者,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节能减排被提高到国策,绿色建筑和节能服务行业在2010年之后进入真正的蓬勃发展期。相对于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走的路更为艰难,尽管政府提供了政策优惠但仍不能完全大规模推动,很多地方的节能改造工作还是政府投入为主。
对于建筑节能,政府正在投注越来越多的力度。2011年,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的通知》提出,要强化公共建筑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建设过程的能耗指标控制。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再次明确提出,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8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推动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完成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
“节能医生”助力城市建筑
记者了解到,在建筑物各设备系统中,中央空调系统往往是能耗最大的部分,约耗费了建筑物能源总量的40%-60%。住宅年单位建筑面积的电耗为10kwh-20kwh,而公共建筑的电耗则高得多,单位建筑面积全年用电最高可以超过350kwh。不仅如此,住宅、普通公共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的采暖能耗也不同,采暖季平均耗热量指标依次为25-40、20-45、20-30w/㎡。针对不同的建筑能耗使用特点,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才能满足需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呢?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其中提及“支持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医生“诊断,打造”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这为节能服务企业开展城市建筑节能服务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作为国家一级项目经理、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徐珍喜以资深行业人士的身份给记者详细解读了“节能医生”的概念:“所谓的”节能医生“就是把耗能建筑当做一个患者,根据建筑能耗运行情况为建筑把脉诊断。即先通过采集能耗数据,把脉城市节能现状,再分析能耗数据,发现能耗问题,由专家开出处方,最终实现自动调控、智能管理和节能降耗。”
值得一提的是,同方泰德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节能医生”的概念。同方泰德“节能医生”是一整套城市建筑节能解决方案,从城市级节能云服务平台,到多行业多领域的建筑节能解决方案,再到工程具体实施和节能实效反馈,是一个完整有序的服务流程。与其他“节能云”所不同的是,同方泰德节能云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能耗数据的采集和分类,还能对数据实时分析、智能诊断,并提供相应节能解决方案。近年来,作为首批入选中国节能服务备案名录的企业,同方泰德为多个城市提供了节能服务,如重庆、武汉、克拉玛依、赤峰等。
“十一五”期间,同方泰德参与了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分析与诊断的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并形成了自主研发的节能专家控制系统,经过工程实施,节能效果非常显着。徐珍喜举了一个例子,成都维顺电子厂节能改造项目,由于其是24小时高速运转的工厂,空调机组能耗惊人,改造后节能率高达70%。
事实上,在节能产品方面,国内企业面对不少难题,比如中国消费者更偏爱国外产品,国内真正的自主产品太少,工艺水平与国外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如此,国内产品在个性化定制和本土化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在采访中,徐珍喜表示,充分认识到广阔的市场机遇和严峻挑战后,同方泰德将尽力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专业化定制,强化本土化服务,让节能真正服务于管理,让管理更高效、更智能,这也是智慧城市和节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